地產學院
從購屋到入住 輕鬆上手
全方位房地產知識
從購屋到入住 輕鬆上手
全方位房地產知識
在房地產交易中,了解相關稅務是至關重要的一環。無論是購房還是賣房,熟悉各種稅種,不僅能避免不必要的法律麻煩,也能幫助您更好地規劃財務。本文將為您詳細介紹在買賣房屋和土地過程中涉及的各種稅務,幫助您一次搞懂。
契稅稅率依照買賣移轉時所產生的稅賦,稅率從2%~6%不等,常見的買賣跟贈與稅率皆為6%。
繳納時間:成屋需在簽約日起30天內申報;預售屋需在核發使用執照之日起60天內申報。
【財政部試算】
💡延伸閱讀>>>契稅是什麼?如何計算?買房有哪些隱形成本?
算是一種憑證稅,針對特定憑證課徵德的稅務
稅率:契約金額的0.1%
繳納時間:在契約簽訂時支付。
地價稅是針對土地持有者徵收的稅款。
稅率:一般土地20% - 40%;自用住宅用地10%
計算方式:土地漲價總數額 × 稅率
繳納時間:在土地或房屋出售時申報
房地合一稅是針對房地產交易的綜合稅收,取代舊制的所得稅和增值稅。
與房屋稅的差異在於,房屋稅屬於「持有稅」,房地合一稅屬於「交易稅」,是當出售房屋買賣後,獲利的部分需進一步繳稅,只要於2016年後取得之房產,出售時均適用此稅制之規定,而政府於2021年7月1日,推出2.0稅制改革,主要是為了加強房地產的稅收管理,避免投機惡意炒作房市,針對短期交易套利者課重稅,凡2021年7月1日後取得的房地,則適用新制稅率。
2021祭出房地合一稅2.0,主要是拉高短期交易稅率、擴大課稅範圍與提高境內企業稅率,主要目的為有效打擊投機的短期買賣行為,同時也抑制房價過度上漲,促進整體房地產市場的穩定。
延伸閱讀->【房地合一稅2.0懶人包】新舊制稅率比較、修法重點、如何計算、所需文件一次看!】
房屋稅是對房屋持有者徵收的稅款,根據房屋的使用性質而定。
房屋稅差別稅率2.0已於113年1月3日修正公布,並自同年7月1日起施行,相關修正稅率如下:
※房屋稅已由按【月】課徵改採按【年】計徵,以每年2月末日為納稅基準日。
※房屋使用情形倘有變更,應於每期房屋稅開徵40日前(即3月22日)向當地主管稽徵機關申報。
※私有住家用房屋現值在10萬元以下免徵房屋稅,以自然人持有全國3戶為限。
※各縣市徵收率依其規定,詳情請參閱各地方稅稽徵機關網站
房屋課稅現值 = 核定單價 ×
面積 ×(1 - 折舊率 × 折舊年數)×
房屋街路等級調整率(路段率)
核定單價 = 標準單價 ×(1 ± 各加減項之加減率)±
樓層高度之超高或偏低價
※如為新建、增建、改建之房屋,則按月比例計算課徵,未滿 1 個月者不計。
更多房屋稅相關內容請參閱【如何減輕您的房屋稅】、【房屋稅的稅率與計算】
地價稅是以土地為課徵標的所徵收之一種租稅,其性質屬於財產稅。地價稅一般用地稅率為10%~55%,採累進稅率課徵,符合以下條件者,適用自用住宅用地稅率2‰
附註:土地為分別共有者,以共有人各按其應有部分為納稅義務人。
(一)一般用地稅率
稅級別/計算公式
第1級:應徵稅額=課稅地價(未超過累進起點地價者)× 稅率(10‰)
第2級:應徵稅額=課稅地價(超過累進起點地價未達 5 倍者)× 稅率(15‰)-累進差額(累進起點地價 × 0.005)
第3級:應徵稅額=課稅地價(超過累進起點地價 5 倍至10倍者)× 稅率(25‰)-累進差額(累進起點地價 × 0.065)
第4級:應徵稅額=課稅地價(超過累進起點地價 10 倍至 15 倍者)× 稅率(35‰)-累進差額(累進起點地價 × 0.175)
第5級:應徵稅額=課稅地價(超過累進起點地價 15 倍至 20 倍者)× 稅率(45‰)-累進差額(累進起點地價 × 0.335)
第6級:應徵稅額=課稅地價(超過累進起點地價 20 倍以上者)× 稅率(55‰)-累進差額(累進起點地價 × 0.545)
(二)特別稅率
(1) 自用住宅用地、勞工宿舍用地、國民住宅用地:2%
(2) 公共設施保留地:6%
(3) 工業用地、加油站、停車場(不含臨時路外停車場用地)等事業直接使用之土地:10%
(4) 公有土地(按基本稅率徵收):10%
【地價稅節稅手冊】、【如何減輕您的地價稅】、【自用住宅土地好康報您知】
資料來源:財政部、內政部
在進行房地產交易時,應仔細評估各種稅務影響,並考慮以下建議:
買賣房屋涉及多種稅務,了解稅務不僅能避免漏繳稅費,還能合理規劃購屋策略。甲山林房展中心現場備有1對1房產專員,帶您從頭了解房地產基礎知識,以及最重要的購屋比較與理財規劃,提供最專業的服務體驗,希望甲山林房展中心成為您購屋的最佳夥伴,帶您買到最理想、最超值的好房!
【#甲山林房展中心】
🌍接待地址:台北市中山區興安街60號
☎️貴賓專線:02-2517-2233
➡️立即預約賞屋
COPYRIGHT ©2024 JSL GROUP. ALL RIGHTS RESERVED.